揚州酒令文化
酒令是飲宴時的一種娛樂形式,是獨特的文化現象。酒令,是酒席上的一種助興游戲,一般是指席間推舉一人為令官,余者聽令輪流說詩詞、聯語或其他游戲,違令者或負者罰飲,所以又稱“行令飲酒”。
五代王定?!短妻?/span>·卷十三》載:“張祜客淮南,幕中赴宴,杜紫薇(杜牧)為支使,南座有屬意之處,索骰子賭酒,牧微吟曰:‘骰子逡巡裹手拈,無因得見玉纖纖’。祜應聲答曰:‘但教報導金釵落,仿佛還應露指尖。’”
劉禹錫在揚州水館春夜與李益、張登、段平路等刻燭擊銅缽,對酒聯句,大行酒令。(刻燭擊缽,始于南齊。“刻燭”規定燭燃一寸,詩成四韻。“擊銅缽”要求缽音一止,詩即吟成。銅缽發音清越鏗鏘,擊之余音雖不能繞梁,卻也裊裊。在余音未絕之時須完成聯句。)“逮夜艾,群公沾醉,紛然就枕”,劉禹錫獨醒,題詩:“寂寂獨看金燼落,紛紛只見玉山頹。自羞不是高陽侶,一夜星星騎馬回”。并于詩前寫一段長序,揮毫涂于段的枕上。
司馬光《資治通鑒·唐紀六十三》載:會昌四年,“上(武宗李炎)聞揚州倡女(注:藝妓)善為酒令,敕淮南監軍選十七人獻之。監軍請節度使杜悰同選,且欲更擇良家美女,教而獻之。悰不從”;“監軍怒,且表其狀。上覽表默然”;“敕監軍勿復選。”《唐語林》卷三亦有類似記載。唐代揚州酒令已臻化境,青樓一批女子善制令、行令、掌令,美名竟傳至九重宮闕?;实劾蟽壕尤贿€要征召一批入宮助興。
北宋揚州太守歐陽修平山傳荷飛觴。傳荷也是一種酒令。后歐公調守潁州,作《答通判呂太博》:“千頃芙?。ê苫ǎ┥w水平,揚州太守舊多情。畫盆圍處花光合,紅袖傳來酒令行。”末句加小注:“又嘗命坐客傳花,人摘一葉,葉盡處飲,以為酒令”,追憶平山傳荷。
明清,揚州出了兩位酒令大家。一是明代詩人黃周星,與詩友在平山堂下建“木蘭亭社”,詩酒唱和,并創燈謎酒令以佐觴政。二是康乾時撰百科全書式文集《傳家寶》的養生學家石成金,撰《快樂酒令》,與《快樂銘》《快樂印》《快樂真機》等一起構成快樂大全。
揚州鹽商飲宴也常行酒令。一次,某鹽商宴客于平山堂,以“飛、紅”為酒令,某鹽商吟道:“柳絮飛來片片紅”。一片嘩然,譏其杜撰。座間金農為其補上前三句:“廿四橋邊廿四風,憑欄猶憶舊江東。夕陽返照桃花渡,柳絮飛來片片紅。”金農才思敏捷,舉座嘆服。
盧見曾任兩淮鹽運使時,創制 “揚州牙牌二十四景”酒令,請靜慧寺僧人文山將二十四景(乾隆時揚州北郊白塔晴云、春臺明月、四橋煙雨、蜀岡晚照、西園曲水等二十四景區)的名稱和圖畫刻在象牙牌上,又自行設計出行令的方法、要求。宴集時,將二十四景牙牌放在方盤中,依次摸牌,以所摸之景作詩或吟誦古人相近詩句,不能及時吟出者罰酒一杯。此行酒令傳遍江南。
金天羽《揚州懷古》:“漁洋早年作司理,冶春禊事紅橋修,鹺賈熏陶愛文士,揮金如土招枚鄒。盧曾好事繼都轉,詩丐畫怪爭來投。猩唇熊白賺一啜,名材異石竊雕鎪。四橋煙雨八大剎,二十四景牙牌抽”,記載了盧見曾的新酒令。
乾隆九年四月,揚州鹽商馬曰琯、馬曰璐邀集邗江吟社詩人厲鶚、王藻、陳章、陸鐘輝、張四科等雅集小玲瓏山館,以鰣魚為題聯句。全詩長達48句,從捕魚、習性、口味、沿革、制法等吟至軼事、典故,蔚為大觀。
林蘇門《邗江三百吟》“牙酒令籌”詩:“滿座左旋右亦抽,筠筒排出象牙頭,逼真酒令如軍令,借箸終難算一籌”。乾嘉時,揚州聚飲往往將象牙酒籌貯于筆筒中,酒籌上刻詩句或古語,下注何人吃酒、何人相陪等語。